

“文理學院好還是綜合性大學好?”在選校的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和家長提出這個疑問。文理學院相比于綜合性大學在國內知名度低,大家對其也不甚了解,但同時又有人說文理學院本科比大U好。那么,還如何在文理學院和大U間抉擇?兩者的區(qū)別在哪里?各自的優(yōu)劣勢又是哪些?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給大家一個初步的解答。對于大家相對不熟悉的文理學院,我們也盡可能多提供一些信息作為參考。
LAC和University簡
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 又稱博雅學院,是以本科教育為主,規(guī)模小而精的學校。這也是最初美國高等教育初期建立時出現的類型。大家耳熟能詳的哈佛大學,前身就是1636年成立的哈佛學院,而后經過19世紀科學技術引入后教育內容改革后,成為一所學術性的私立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的課程設置以基礎學科為主,涵蓋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來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例如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溝通技巧、領導力等。
而綜合性大學(University)是提供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大學,除了學士學位外,還可頒發(fā)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綜合性大學是學科涵蓋廣泛、辦學規(guī)模宏大、科研實力強勁的高等學府。校園擁有先進的實驗室及其他教學設備,但是多數是為本專業(yè)的學生使用。
文理學院的幾個認識誤區(qū)
01 比大U好錄取
對于沖刺Top30綜合性大學的同學來說,隨著近幾年申請人數的遞增,大學對于申請者分數的要求上也水漲船高,近來的數據顯示,實際錄取的學生標化成績普遍基本在110+,SAT 1500+。
相比之下,文理學院申請的人數要少很多,所以競爭要小于大熱的一些綜合性大學。而且因為LAC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文理學院對會更側重考查學生的“軟實力”,即活動背景、文書、面試這方面的材料。因此,如果你是個有故事的人,并且善于通過文筆和語言來表達自己,那么即使你的標化成績并不十分突出,可能也會贏得學校的青睞。
但這并不能說LAC一定比大U好錄,還是需要case by case去討論。只是在硬性分數沒有絕對競爭力,軟性背景還不錯的情況下,嘗試一下LAC機會會更多。而且,隨著LAC在國內的認可度逐步提高,錄取率也是逐年走低。在過去的十年中,Williams的錄取率從18.72%降到了12.4%,Swarthmore從16.1%降到了8.9%,Colby從34.3%降到了9.53%,Barnard從27.83%降到了11.28%,Pitzer從25.66%降到了13.2%...
02LAC不好就業(yè)
就業(yè)難是為大多數家長對文理學院的一大詬病。確實,大多數文理學院地處偏僻,相應的周邊實習就業(yè)機會也就減少。然而,實際上很多在文理學院的中國學生表示,就是因為學校的規(guī)模小,同個學院畢業(yè)的學生相互間認同感很強,學生對母校也懷著很深厚的情感,所以校友網絡(alumni network)十分發(fā)達,求職季時校友都十分熱心,獲益良多。文理學院讀研深造的比例相對較高的原因,跟學校的教學理念以及就讀學生的家庭背景都有關系,并不完全是找不到工作才去讀研。
03研究機會少
在細數文理學院的優(yōu)點時,大多會提到任職文理學院的教授專注于教學而不是搞研究。由此很多家長和學生會擔心這是不是意味著學生的科研經驗就無從獲取。實則不然,很多LAC的教授在教書外還有自己研究項目,只不過他們贊成而且因為學院只有本科生,教授與學生的關系又十分緊密,有意向的學生能夠直接加入教授的研究項目中。
LAC和大U的幾個對比
01獎學金
大U
對于很多家庭來說,動輒一年幾十萬的留學費用并不是一筆小數目,即便是相對較便宜的公立大學,國際生一年的花銷也需要在30萬左右。因此,如果能從學校獲得一定數額的獎學金,不僅能夠減輕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是對自己能力的一個肯定。然而,除了哈耶普等財大氣粗的大學外,大部分綜合性大學的獎學金(scholarship)或助學金(financial aid)政策多僅適用于美國公民或拿有綠卡的永久居民,對國際學生并不友好。即便是在獎學金上較為慷慨的大學,如南加大,爭奪獎學金名額的國際生競爭也十分激烈,需要學生有在相關學術領域上的成就并通過面試,面試錄取率僅在4%左右。
LAC
因是私立院校,文理學院的學費大多不菲,然而在排名TOP50的文理學院內,大多數國際生都可以申請到全額獎學金,學金設立的學校也會給學生一定數額的財政資助。在U.S.NEWS排名上,前20的綜合性大學就讀的國際生有41.5%的人獲得獎學金,而在排名前20的文理學院中有73.3%的國際生獲得了獎學金,可見文理學院在滿足學生獎學金和資金支持上的慷慨。
02氛圍特點
大U
綜合性大學大多坐落在城市或者每個州的重要城市,例如在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的哥大、紐大;在高等學府云集的波士頓地區(qū),有著著名的“五大名校”哈佛、MIT、塔夫茨大學、波士頓學院、布蘭迪斯大學等。就算是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的大U,比如大家經常吐槽的康村,羅村,玉米地等等,因為學校本身人數眾多,也能自成個小社會。對于擅長社交且自主性強的學生來說,大U的環(huán)境更適合他們對生活和社交的需求,也能在本科階段提前接觸到研究生階段的教育資源和人脈。
LAC
有少數的文理學院位于城市,比如巴納德學院。其余大多數都位于小鎮(zhèn)或郊區(qū),位置相對偏僻。再加上在讀學生人數大多在1000到2000人左右,比如,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今年在讀學生有2061人,阿莫赫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有1836人,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有1577人, 對于性格內斂且興趣廣泛的學生來說,文理學院較為
03教學體驗
大U
LAC
多以小型研討課(seminar)的形式上課。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大量的閱讀,鼓勵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相互討論。由于教授沒有科研壓力,以教學為中心,會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參與和發(fā)展。師生比例小,老師和學生之間互動多。
04畢業(yè)前景
大U
綜合性大學在學生的大一大二階段實行通識教育,但更側重于學生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大多數學校也有就業(yè)服務支持(Career advising, job fair), 提供豐富的實習機會和就業(yè)指導給在讀學生來保證他們在畢業(yè)后順利進入職場。對于想要繼續(xù)深造的學生,也可以在本科階段通過申請相關專業(yè)教授的實驗室助手工作等資源,為之后的研究生學習做準備。
LAC
由于文理學院注重人文情懷和個人的素質教育,不以職業(yè)為導向,因此也缺乏相應的就業(yè)支持和準備。經數據統(tǒng)計,超過70%的畢業(yè)生會選擇去綜合性大學繼續(xù)深造,而因為擁有扎實的學術基礎,文理學院的畢業(yè)生時常會受到名校拋來的橄欖枝。比如,格林奈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被《華爾街時報》評為美國排名前15的法學院、商學院、醫(yī)學院的“生源基地”;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有75%的畢業(yè)生申請到藤校的研究生項目繼續(xù)深造。對于畢業(yè)后想要就業(yè)的學生,因文理書院都是私立高校,資金雄厚,校友聯系緊密,這便在實習和就業(yè)上是一大優(yōu)勢。
補充介紹一些文理學院的資源
由于規(guī)模小, 一些文理學院會和相近的文理學院或綜合性大學組成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像跨學院選課、課外活動資源共享、圖書館等設施共享等來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這樣使學生能夠在享受到獨立的學院氛圍外,得到更多的差異性咨詢與社交。
其中最有名的加州5C聯盟,Pomona College (5),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9), Harvey Mudd College (18), Scripps College (30), and Pizter College (41), 是距離洛杉磯大概半小時車程的五所文理學院,各學院的學生能夠享受整個聯盟里的資源,共同發(fā)展。又比如賓州的“3+1”聯盟,是由Swarthmore College (3), Haverford College (11), Bryn Mawr College (27)和賓大組成。
其中,盡管很多文理學院并不開設工程專業(yè),但他們會和相關院校合作開辦“3+2”的雙學位工程項目聯合培養(yǎng)學生,有意向的同學在文理學院讀滿3年后可轉入對接院校繼續(xù)兩年的學習,并在畢業(yè)后獲得兩所學校的學位。下圖列出部分作為參考,詳細情況可以咨詢顧問老師。
結合以上的信息來看,綜合性大學與文理學院各有千秋,無論是在兩者哪個教育環(huán)境下都能培養(yǎng)出個性鮮明、出色的學生。因此,學生在最終擇校時更需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定位和需求與哪類學校更契合。當然,學生也可以同時申請大U和文理學院,給自己多一些選擇空間。